首页> 德国> 正文

德国人的百年执着:在小一开学日,给孩子花几百欧买一个“巨型甜筒”!

浏览次数:6938 发布时间:2022-03-28
新生入学,中国父母会为了讨个好彩头,让孩子背大葱、拎菱角,代表着聪明伶俐的寄望。
德国人的百年执着:在小一开学日,给孩子花几百欧买一个“巨型甜筒”!

新生入学,中国父母会为了讨个好彩头,让孩子背大葱、拎菱角,代表着聪明伶俐的寄望。

 

而对于德国父母来说,小孩上小学一年级,同样是一件人生大事。

 

在开学日这天,德国父母大都会给孩子准备一个充满浓浓德国风情的礼物——一个大雪糕状的入学筒。

 

入学筒里装了什么?

 

这种入学筒被称为Schultüte,分解开来Schul是学校的意思,Tute则是袋子。

 

早期的入学筒大多装干果和糖果,因此它又有“糖袋”(Zuckertüte)这个别称,如今很多父母还会装一些文具用品和小玩具。

 

有了这个东西傍身,小朋友就可以和其他人分享或交换小礼物,借此认识新朋友。

 

在小学开学前,各地文具店都可以买到现成的入学筒,也可以自己买材料回来DIY,在上面贴着孩子的名字。

 

有人曾这样形容德国的入学筒:“把甜点装在小袋子送给学生,可减轻他们进入严肃人生的压力”。

 

入学筒的作用,是为了缓解孩子第一天上学的紧张感,同时庆祝人生的学习之路就此展开。

 

要是在德国街上碰到拿着精致包装入学筒的小孩,大家便会知道,这是位要开始面对人生现实的小学新生了。

 

入学筒传统的由来

 

在古老的传说故事中,入学筒是这样产生的:在一所学校的树上,长满了一颗颗入学礼物袋(Schultüten-Baum),等到树上所有的礼物袋长大了,就是小朋友该上学的时候了。

 

为了呼应这个传说,德国一些学校真的会用铁丝制作一棵树,然后开学前让父母将入学筒交给老师,再挂在树上,等到开学时让新生们去寻找。

 

而在现实生活中,关于入学筒最早的记录,可以追溯到1817年德国图林根邦的城市耶拿(Jena),一名小学生在入学第一天收到了父亲所送的入学筒。

 

几年后,这项活动传到德勒斯登(1820年)和莱比锡(1836年),于是便在图林根邦、萨克森邦和萨克森-安哈特邦等地区流行开来。

 

这些地区对入学筒非常重视,有的父母甚至会借此举办一场派对,广邀亲友们一起为孩子准备入学筒,就算是邻居小孩上学,人们照样会送上一份礼物前来道贺。

 

随着1910年代德国教育的普及,入学筒才渐渐成为德国小学生的入学传统。

 

最初入学筒做得很粗糙,大人们只会用商店里出售的普通锥形纸筒当容器,简单包一些零食送给孩子们当做开学礼。

 

当现代父母们因为工作繁忙、无暇亲自动手制作入学筒时,商人们瞅准时机,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精美可爱的入学筒满足需求。

 

外观以汽车、独角兽或太空人等受小朋友喜爱的元素装饰,有的还有音乐装置,礼物也用实用的文具用品取代了零嘴小吃,还有商家甚至提供已经包装好的入学筒。

 

目前最早的商业记录,是在1910年,商人Carl August Nestler在他的纸张加工厂制作入学筒,成为德国第一家入学筒的生产商。

 

如今这家名为“Nestler”的公司,为入学筒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,父母可以订购印有孩子姓名的入学筒,甚至可以根据个人要求设计造型或外观。

 

建立亲子分离时的特殊纽带

 

即使父母们花的心思少了一些,但民俗学家克里斯汀·坎托表示,德国父母们在入学筒上花得钱可一点都没少。

 

根据坎托自己在德国北部明斯特市做的调查显示,仅仅锥筒本身,家长们就愿意花3-40欧元不等,并花额外的5欧元购买礼物,其中一名受访者透露自己在这上面花了100欧元。

 

无论有钱没钱,德国人对入学筒这项仪式的喜爱和传承,已经深入骨髓。

 

在二战或者德国分裂的几十年中,即便物资再匮乏,德国人也会在入学筒里面塞满马铃薯和纸片,不让自家孩子在开学那天,什么礼物都没有收到。

 

德国一名退休老师汉斯·洛维,在战后德国的废墟中长大,平日的兴趣爱好就是搜集各种古旧的入学筒。

 

他回忆起自己1949年上学的第一天场景,那时候母亲在破旧狭小的房间里,趁着他睡觉的工夫,用碎布缝制了一件外套,还用金属箔制成了一个闪闪亮亮的入学筒,至今他都对此满怀留恋。

 

“带着一本新书,一个装满葡萄干的袋子和六枚硬币做学费,我就这样开始了上学之路。”

 

对于德国人来说,入学筒不仅仅是童年的特殊记忆,更是亲子之间的一种特殊纽带,让孩子在经历第一次家庭分离时,带着这个情感连结走向学校。

 

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

 

两个世纪以来,入学筒深受德国人喜爱,也承载着德国的文化和历史,极具意义。

 

二战后,德国分离成东德和西德,入学筒在两边的形状也有不同之处。

 

西德的入学筒是圆形的,东德则有棱角。

 

即使德国统一几十年后,西部依然喜欢自己DIY做入学筒,而东部更愿意直接到商店里购买。

 

这可能是因为东部的妈妈们往往很快返回职场,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少,而西部的妈妈们较多待在家,更有时间自己动手做,这种差异情况也一直持续到今天。

 

不仅在德国,奥地利、比利时以及部分波兰和捷克的城市,都有给孩子准备入学筒的传统。

 

但德国人对入学筒的执着,也隐藏着一些社会不公问题,比如对于移民家庭或者社经地位不高的弱势群体来说,要是孩子没有带入学筒上学,会不会遭到其他人的嘲笑或霸凌?

 

更有一些父母过于表达对孩子的偏爱,导致孩子收到比自己体型大很多的“巨型奢华版”入学筒,让这个原本充满祝福的习俗,诱发更多不必要的攀比之风,拉深阶级鸿沟。

 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一些民间慈善机构每年会发起活动,募捐款项给弱势家庭送入学筒,以此来避免有学生无法得到入学筒的窘况,让所有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被重视,都能开开心心奔向上学。

 

用充满美意的方式,来营造生活里的期待,即便未来面临再多挑战,但只要想到开学第一天的美好回忆,也能获得力量,这也许就是入学筒的存在意义吧。


关于新闻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
环球新闻网